来源:《人民论坛》2025年第3期作者:李萌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引导广大党员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实现知识价值行动相融合、爱党兴国成才相统一,推动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推动教育者主导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相结合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的有效手段。
主导性灌输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方向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这势必决定了党史学习有别于一般历史知识的研习,要坚持在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然而,受制于专业背景、理论基础、人生阅历等因素,要在教育对象的认知体系中构建逻辑严密的党史知识结构,全面理清党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前世今生及其发展方向,需要通过“灌输”这一外力的作用,弥补师生自发性认知的局限性和偏差性,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思想引领。
从这个角度而言,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全面梳理重要历史知识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把握历史的源、流与变的规律,在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时代性中体现权威。党史学习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将学习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这也决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模式。因此,灌输切忌一味追求迎合教育对象接受特点而忽视意识形态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下,突出预见性和指导性,引导教育对象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进路,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形成科学认识,强化价值认同。
启发性引导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亲和力的基础
“灌输理论”是一种明确的教育原则,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其高度重视理论的阐释力,将其作为创新学习教育方法的基础与前提。但是,教育方式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影响着灌输引导的效果。二者之间既各自存在必要的张力,也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基于此,启发性引导是改进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优化内容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置议题、革新理念、创新载体等,精心设计教育环节,可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亲和力。
一是突出议题引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要把“我们要讲的”变成“对象想听的”、把“对象想听的”融进“我们要讲的”,实现党史学习教育自觉性与自发性的统一。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主动设置好议题,通过整体梳理党史知识要点,从中探索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解读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路历程,挖掘其中的具体细节、典型事例,围绕现实生活、实际工作进行融入对接,有效把握教育者自觉性和受教育者自发性之间的相互性关系,实现主体自觉的理论灌输。
二是注重理念革新。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呈现由低级到高级逐层深化的演进趋势,即从朴素的直觉体验到思维深化,直至信念内化,逐步递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启发性引导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元素,立足情感产生的内在机理,紧扣师生情感接受的阶段性特征,营造情景化的学习体验氛围。首先,要深度挖掘情感体验的资源。可以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各地资源禀赋等,深入挖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示范区等资源素材,绘制经典体验教育的线下资源图谱。促进党政机关、高校、文博单位与红色教育景区结对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共同建设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等现场教学基地,形成情境体验教育长效机制。其次,要设计好情景体验的路径。可以围绕党史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实景党课、情境党课、行走党课等“沉浸式”课堂,紧密结合主题党团日活动,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党员干部参加情境体验活动。最后,要固化情景体验的成果。可以引导文艺单位、高等院校等创作一批网络文化作品,编排展演一批红色经典剧目,拍摄制作一批革命影视视频,开展情景体验课堂,以微课堂、视频、书籍等形式固化学习成果,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突出教育教学特色、可示范可推广的常态化教育机制。
三是用好用活新媒体平台。党史学习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灌输的场域,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转向。要综合运用音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打造信息化、数字化的学习模式,推动信息媒介与党史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善于挖掘党史的细节和故事,通过文字、音乐、影像等方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在各类教育手段与引导方式的综合运用与交叉配合中,推动教育者、教育对象之间的双主体联动和深层次互动。
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坚持灌输性。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认识,要突破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思维习惯、认识边界的限制,就需要教育者将党史知识系统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启发性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或者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质上是推动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受教育者心中的彻底内化。灌输性与启发性在应用诉求上具有一致性,集中于提升教育对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动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就要遵循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方向,通过拓展网络阵地、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叙事、选用创新载体,引导教育对象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巧妙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主体互动与思想对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第一,增强教育者的话语感染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教育者是开展党史教育的关键主体,党史知识本身的政治属性和理论特性决定了亲和力的重要性,增强教育者的感染力成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亲和力的重点。要用基本道理传授基本原理。着力规避闭合式话语体系以及严肃、刻板、硬性、高冷的姿态,运用日常话语进行知识阐释,讲故事、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形成与教材语言有区别的话语方式。要将以理服人融合以情动人。从内容实质上看,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情感交流基础上,互联互通的特性贯穿始终。教育者只有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统一,构建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体验,才能真正引发教育对象在理性和情感之中的共鸣,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引导教育对象更好地感悟党史中蕴含的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
第二,顺应受教育者的认知接受力。党史知识是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要想突破历史的表象,深入到历史事件的内核,就要遵循不同类别接受对象的认知规律,精确识别其兴趣的共鸣核心点、理论的困惑疑难点、情感的激发关键点及认知的接受切入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促进知识与理解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这就需要教育者这一主体根据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年龄特征等对教育对象进行不同分类,有针对性地选择差异化、特色化的教育资源,有目的地采用区隔化、分众化的教育手段,契合不同类型群体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党史知识的核心精髓在于其深邃的学理底蕴。唯有以彻底之理论,方能透彻说服并感化教育对象,使其真切理解、坚定信念、实践运用。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分众化而淡化甚至忽视了理论性,导致党史学习教育走向庸俗化的弊病。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入经典原著以清晰阐述科学规律,结合实践运动以明确阐释历史必然,立足中国大地以充分阐发自觉自信。同时,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离不开对教育对象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研判,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综合运用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具体背景、具体对象、具体情境着手,彰显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情感共鸣。
第三,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的关键在于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重点在于结合受教育者的切身感受,注重运用好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不断创新内容结构、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传统党史知识内容体系多以概念、推论和判断等理性形式为主,随着互联网与手机通讯技术的迅速普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影像化、符号化感性传播影响日益广泛。党史学习教育要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的同时,深入挖掘鲜活、管用、现实的内容,通过具体化呈现、数据化对比、多维化渗透,在体现理论的深邃与魅力的同时,唤起教育对象对党史权威知识的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在具体工作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乃至区块链技术,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制度化、常态化创作党史融媒体作品,推动教育方式从“灌输”到“参与”,从侧重“理论说教”到注重“情景感知”,有效把握“怎么灌”“怎么启”“何时灌”“何时启”等关键问题,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主体认同,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社交场域视角下陕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A002)成果】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