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阳市肿瘤医院官网!

安阳市肿瘤医院

首页 > 党群工作 > 文明建设 > 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水平

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水平

发布者:ayszlyyayqf 发布日期:2024-12-07 14:56:29 浏览次数:655次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冯颜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其关键在于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便对文明素养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亲自部署实施了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文明素质工程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社会的文明风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素质。

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将提升人民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水平置于重要议程,深入贯彻实施“八八战略”,持续推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双向提升。在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文明进步路径的过程中,浙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仅为高水平小康和现代化浙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社会共同追求文明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洞悉文明素养构成之基

文明素养是人的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且多维。在这一广泛的概念范畴中,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健康素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一,思想道德素养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塑造良好品德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诸多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浙江通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培育了公众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从浦江县仙华街道群众面对巨额现金不为所动的高尚品质,到“最美现象”在浙江的层出迭见,再到浙江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这一系列事实充分彰显了浙江人民的精神文明风貌。

其二,科学文化素养是提升创新能力与应对发展挑战的关键要素。一方面,科学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而催生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革新已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助力个体更有效地运用新技术,从容应对各类发展挑战。浙江通过颁布实施《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与《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作为弥补科技创新短板、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系统性地推动科技教育普及、创新文化传播、公民认知提升、多渠道宣传与社会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三,身心健康素养是实现个人梦想与担当社会责任的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犹如稳固之基,为个体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生理支持;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则如同坚韧之盾,赋予个体面对挑战的韧性。身心健康素养使得个体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激励人们踊跃投身社会事务,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浙江积极响应号召,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建设各项工作,致力于构建覆盖全面、高效运作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健康长城”,从根本上筑牢保障人民健康的“防护屏障”。与此同时,浙江还着力打造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心理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氛围。

把握文明素养价值之韵

首先,人的文明素养决定社会文明程度,唯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能促成社会的和谐进步。个体的行为与态度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会逐步扩散,塑造更大范围的社会风貌。这一现象,正是涟漪效应中所阐述的个体行为扩散性特征的生动体现。因此,个体文明素养的积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放大,形成或积极向上、或负面消极的社会氛围。只有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饱满坚实,整体才能和谐稳固、持续向前。

其次,人的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国家竞争力之强劲,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之雄厚,也依赖于社会文明程度等“软实力”之深厚。文明素养的提升能够激发创新精神,凝聚社会共识,为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注入持久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队伍、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路径,亦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关键策略。

最后,提升文明素养和文明水平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的精神富有。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但物质的富足并非发展的终点,精神文明的繁荣同样至关重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强调物质与精神需并驾齐驱、协调发展,将精神文明置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从实践层面看,文明礼仪的普及、志愿服务的推广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都是为了让人民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精神世界也能不断丰盈,从而提升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富足中,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成果。

夯实文明水平提升之道

第一,着力强化教育宣传之效能。一方面,教育宣传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指导,确保精准施策。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一文,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针对中青年群体,可依托企业培训、社会活动、公益行动等途径,重点宣传职业伦理、工作中的文明行为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促进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老年群体,可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健康讲座、志愿者关怀等形式,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参与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创建成效和典型经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第二,全力提升实践行动之实效。一方面,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水平和传播力。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使文化产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建设需贴近生活,以实效性和感染力引领育人实践。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推动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致力构筑制度环境之保障。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明素养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法治建设,健全奖惩机制,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风尚。此外,要用制度保障城乡文化水平协同提升,既需注重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的持续提升,也要加快农民群众文明素养的进步步伐。具体而言,要将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到基层,确保文化建设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文化建设格局,进而实现城乡文明建设的整体跃升。

(作者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二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梁瑞



上一篇:从“文明发展”到“发展文明”
下一篇:安阳好人许丽沙:党员的担当与医护的坚守
在线
留言
科室
电话
医院内
OA系统
医院外
OA系统
招聘
报名